美團地圖,追究難成大器

對此,美團回應去年組織機構升級中成立了LBS平臺,含LBS服務、網約車、大交通、無人配送等部門,其中就包括地圖業務,正式承認美團地圖項目的存在。

微信號: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艾媒咨詢發表的《2019 Q1中國手機地圖行業市場檢測報告》顯示,預計2019年手機地圖用戶將達到7.55億人,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的月活用戶數超過3000萬人,騰訊地圖位列行業第三。

地圖行業頭部效應明顯。

此時,美團點評選擇做地圖意欲何為?只怕不僅僅是為無人配送、 探索 配送新模式做準備,而是想打造一個以美團地圖為根基、延伸出外賣、到店、出行等的業務閉環。

倘若目的地達到,美團地圖會沖擊到現有的地圖行業格局嗎?再度擴大邊界的美團點評有機會彎道超車嗎?如何平衡與當前第三方地圖的合作關系?

其實,美團地圖成功上線,也掀不起風浪。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監測平臺Trustdata發布《2019年上半年中國外賣行業發展分析報告》,報告稱2019年外賣業務有望突破六千億元,訂單單均配送時長為29分鐘,美團外賣騎手日均服務用戶29位。

為了解決配送“最后一公里”難題,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美團點評早在2016年成立了無人車配送項目組,之后升級為無人配送部,再升級為無人配送開放平臺。

2018年9月,美團無人配送車“小袋”在雄安新區試運營,采用精準定位和地圖數據完成配送任務。

除了無人配送車“小袋”,美團點評還開發了室內配送機器人“福袋”、中型自主運輸車“魔袋”等設備。

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惠文曾表示:“無人分配將帶來技術挑戰,但最困難的挑戰是將技術與商用、用戶體驗有效結合,這就是我們推出無人分發開放平臺的原因。”

這其中一個技術挑戰就是高精地圖。

有互聯網資深觀察人士告訴記者:“無人配送對地圖數據處理要求較高,使用第三方地圖在大數據收集、實時響應、安全保障等方面有所不足,因此這塊業務不能加以他人之手,于是京東在2018年7月成立了京東地圖,而高德地圖本就屬于阿里系,菜鳥 *** 的‘無人物流網’可放心使用。”

美團點評摩拳擦掌,為“地圖夢”做起了準備。

首先,申請導航電子地圖 *** (甲級)資質,但申請暫未獲得通過,《測繪資質管理規定》規定“互聯網地圖服務存放地圖數據的服務器需設在中國境內,且不得與境外服務器共享地圖數據。”

而美團點評的VIE結構協議有與境外實體共享數據的條款,這成為申請的一道攔路虎。

其次,美團點評嘗試收購擁有資質的公司,曲線完成布局、跨過行業門檻,這條路BAT都走過。

2013年,百度收購長地萬方,阿里巴巴入股高德軟件次年完成全資收購,2014年騰訊收購大地通途,并成為四維圖新第二大股東,BAT先后獲得入場券。

美團點評的收購意向目標為新三板昔日“導航明星”凱立德,但最終未洽談成功。

直接、間接兩條路都遇到麻煩。

不過,美團點評并未放慢腳步,挖來張紹文負責組建美團地圖團隊。

張紹文曾任百度主任架構師、百度地圖技術委員會主席等職務,具有豐富的地圖開發、運營、管理經驗。

美團地圖做起來,受益的不僅僅是無人配送,而是整個業務體系。

美團點評的主營業務為外賣、到店、出行等,這些業務都與地圖有所關聯,用戶可在第三方地圖上看到外賣小哥、司機、酒店等的位置。

有內部人士稱,地圖業務位于底層、屬于To B端,用戶不太關注,用美團地圖替換第三方地圖,只要不出現技術故障就不會察覺,切換過程阻力較小。

此外,美團點評騎手對外龐大,也對地圖業務數據采集有所幫助,對此美團首席科學家夏華夏也表達了認同:“多年以來,美團累積了大量外賣配送路徑的數據,其中包括商場、寫字樓、工業園區的數據。”

因此,地圖是美團點評業務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補上這一環,美團點評即可打造一個完全可控的業務閉環,且各項業務之間可相互導流。

這就是為何知名互聯網都要涉足地圖業務的緣由。

百度有百度地圖、阿里巴巴有高德地圖,騰訊有騰訊地圖,京東有京東地圖,滴滴出行有滴圖,谷歌有谷歌地圖、蘋果有蘋果地圖……

翻看這些互聯網公司的財報,都沒有單獨羅列地圖業務的具體營收狀況、盈虧狀況,有的只有用戶數、月活用戶數等數據。

譬如,百度2019年Q1財報顯示,百度地圖截至2019年3月,用戶數超過2億人同比增加3倍多,參與除夕夜領紅包的用戶達到了千萬量級。

“地圖業務在互聯網公司眼中為重要的流量源頭,優先級高于盈利,美團點評也不會例外,這塊業務燒錢也該做。”一名私募人士稱。

美團地圖對美團生態體系有較大影響,但對整個行業來說,不值一提。

在C端,高德地圖、百度地圖與騰訊地圖位列行業三強,背靠阿里巴巴、百度與騰訊的強大生態體系,早已瓜分掉主要市場份額。

美團地圖沒有劃時代的創新設計或里程碑式的應用場景突破,是無法顛覆現有行業格局的,而高精地圖的先行者、 探索 者、創新者恰好又是高德地圖、百度地圖與騰訊地圖。

依靠成熟模式,美團地圖無法吸引C端用戶嘗鮮,因此美團地圖對行業的影響集中在B端,不過影響也不大。

一是對美團點評現有的第三方地圖的部分替代。

在騰訊LBS官方平臺上,可以清楚地看到4個重要的合作伙伴:滴滴出行、微信、美團、大眾點評。

美團地圖對騰訊地圖有一定沖擊,但騰訊為美團點評之一大股東,且微信入口為美團點評提供超過11%的訂單(數據來自美團點評招股說明書),因此雙方的合作大概率將繼續下去,互為備份為用戶提供穩定的地圖服務。

二是與競爭對手賽跑。

在無人配送領域,菜鳥 *** 、京東的地圖業務發展的相對更早,處于搶跑狀態,而美團點評處于追趕狀態,不過無人配送還處于 探索 階段,美團點評還是有機會的。

至于出行方面,高德地圖、滴滴出行(2016年成立滴圖)早早拿到地圖入場券,美團點評單單憑借地圖業務是無法后來居上的。

此外,外賣領域,餓了么已逐步追趕上來;酒旅領域,不敵百度力挺的攜程、阿里巴巴扶持的飛豬、騰訊旗下的同程藝龍;新零售領域,落后于阿里巴巴麾下的盒馬生鮮。

美團地圖對美團點評生態體系有所幫助,但并不能改變美團點評被圍攻的局面。

京東物流獲得這項資質“通達系”真正的對手來了

提到國內快遞物流知名企業,人們想到的更多是順豐和“通達系”。而在2019年,京東物流完成了從企業物流向物流企業的華麗轉型,實現單季盈利,并傳出上市的消息,一躍成為行業“黑馬”。一夜之間,快遞物流同行們似乎首次感受到了來自京東物流的壓力。

近日,京東物流申請的新增甲級專業范圍“導航電子地圖 *** ”業務獲批,這意味著京東物流成為繼順豐之后我國第二家具備導航電子地圖 *** (甲級)測繪資質的快遞物流企業。隨著此次相關資質的獲批,京東物流將可以開展與自動駕駛、高精地圖采集相關的業務研發以及技術開放業務。

事實上,京東物流早在2016年就已經開始了無人配送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而要保證無人配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高精度地圖的支持,此次京東物流獲得相關資質,無疑為無人配送技術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此外,無人物流目前已發展成為行業新風口,頭部企業紛紛布局,自動駕駛等相關技術正受到企業熱捧,京東物流相關業務獲批之后已占得先機,如果一切順利,未來或許在順豐之后就不再是“通達系”,而是京東物流了。

京東物流獲大蛋糕

根據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2016年下發的《關于加強自動駕駛地圖生產測試與應用管理的通知》,自動駕駛地圖(高精地圖)必須由具有導航電子地圖 *** 測繪資質的單位承擔,因此該項測繪資質成為含金量很高的甲級測繪資質之一。在京東物流之前,我國已有21家單位獲得相關資質。

雖然在國內已有不少公司獲得這一資質,但在快遞物流行業,僅僅只有順豐和京東物流兩個幸運兒。如此看來,不少人將京東物流與順豐做對比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京東物流拿到這個資質也給“通達系”敲響了警鐘。

在無人配送領域的布局上,京東物流并不是之一個吃螃蟹的,但后來居上的趨勢逐漸顯現。在2019京東全球 科技 探索 者大會上,京東物流發布了配送機器人4.0,并可改造成多功能無人駕駛車輛,走在行業前列。

在電子地圖甲級測繪資質加持下,京東物流不僅無人配送業務能夠加速發展,還得到了搶占一塊市場大蛋糕的機會。根據高盛對高精地圖全球市場的判斷,預計未來十年,高精度地圖行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到2020年高精度地圖市場為21億美元,2030年該市場將達到200億美元。

這對于在2019年剛剛實現盈虧平衡的京東物流而言,的確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機遇。值得注意的是,高精地圖并非僅限用于自動駕駛。獲得電子地圖甲級測繪資質之后,京東物流不僅可以提升自身在無人駕駛方面的技術水平,還能將高精地圖運用到智能零售等多個方面。

京東物流可以借此實現技術輸出,將高精地圖的產品、技術、數據等向合作伙伴開放,甚至是快遞物流同行們也能夠成為京東物流的技術輸出對象,這也能夠契合整個京東集團向技術公司轉型的愿景。

“通達系”真正的對手

近年來,京東集團在技術上進行了大規模投入,或許正是技術上的深厚積累讓京東物流在2019年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在“通達系”激烈爭奪市場份額、價格戰硝煙四起時,京東物流默默在技術領域深耕,并從夾縫中殺出成為一匹“黑馬”。

從2017年開始獨立運營到2019年底,經過2年多時間的開放,京東物流實現了從企業物流向物流企業的轉型,對外開放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我國快遞行業增速逐漸放緩之時,京東物流服務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長,2019年“618”和“雙11”期間,京東物流非京東平臺物流服務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20%和150%。

截至2019年底,京東物流外部訂單收入占比超過40%,超預期完成了收入、利潤的目標。隨著無人物流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京東物流在對外開放方面或許能夠找到另外一個發力點,在與“通達系”等競爭對手的對抗方面又多了一分勝算。

目前主流快遞物流企業紛紛加碼智慧物流技術,京東物流更是將技術作為底層驅動力納入核心發展戰略。而這其中,自動駕駛和高精地圖相關的技術可謂核心部分。在這些前沿技術支撐下,京東物流25座亞洲一號組成了亞洲規模更大的智能倉群,而首個5G物流園區和亞洲更大一體化智能物流中心東莞亞洲一號投用成為行業亮點。

雖然“通達系”等同行們也正在加大轉運中心等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通達系”或許正在從行業領跑者變為追趕者,至少在時效性方面,“通達系”已經有些跟不上京東物流的步伐。

從京東物流2019的戰績來看,24小時達服務覆蓋全國88%的鄉鎮,核心城市“211”訂單占比達90%,雙11期間92%的自營訂單實現24小時達,這一時效表現已經大幅超過行業平均水平。取得這些突破的背后,是京東物流在包括無人物流在內的智慧物流技術方面的長期布局。

當然,京東物流獲得電子地圖甲級測繪資質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快遞“一哥”順豐先于京東物流獲得電子地圖甲級測繪資質,自然不會坐等京東物流在這一領域崛起,勢必會有相關動作來保住先發優勢,如此一來,京東物流將在順豐的壓力下前行。

此外,順豐在無人配送領域同樣早有布局,在京東物流推出配送機器人4.0的前一個月,順豐就已公開展示了樓宇配送機器人。順豐這款機器人采用自動駕駛技術,可實現自主避障已經厘米級實時定位,這就意味著順豐的自動駕駛、高精地圖等技術已經運用自如,成為京東物流強勁的對手。

除了順豐,“通達系”幾家公司同樣不可小覷,京東物流背后有京東集團,而“通達系”背靠著阿里這棵大樹。阿里旗下的菜鳥 *** 在無人配送方面的布局足以和京東物流相抗衡,一旦“通達系”和菜鳥在無人物流領域深度合作,壓力恐怕又回到了京東物流身上。

順豐和“通達系”兩股力量都是京東物流必須意識到的威脅,順豐“一哥”的地位相對比較牢固,京東物流剛剛實現盈利不宜將其作為之一目標,而“通達系”正好可以拿來“練手”。趁對手們還在內斗,京東物流在得到含金量很高的資質加持下跑的越快越好。

來源: 電商報

關注同花順 財經 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 財經 資訊

北斗率國產芯片“突圍”:28nm工藝芯片已量產

近日,隨著臺積電、聯發科、美光 科技 等半導體廠商相繼表態,既不能為華為芯片代工,也不能賣芯片給華為,很多人都擔心華為芯片業務會不會就此倒下,甚至于直接退出手機市場。

但是近日,一則好消息傳來,華為穩了,北斗率國產芯片實現“突圍”,28nm工藝芯片已經量產。根據《中國經營報》的報道,就在華為陷入缺“芯”危機之時,北斗十分意外地挺身而出,或將幫助華為擺脫芯片危機。

近日, 中國北斗發言人冉承其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鄭重宣布,北斗系統28nm工藝芯片已經量產,22nm工藝芯片即將量產,領先美國GPS兩代工藝。

據悉,國內北斗導航芯片的研發商是湖南國科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此前國科微的“自有芯”還在近日舉辦的2020世界半導體大會上榮獲中國半導體創新產品和技術獎。

而這次, 根據國科微的說法,目前該公司除去北斗系統28nm工藝芯片已經量產之外,最新的22nm北斗導航定位芯片也已經完成各項關鍵性能的驗證,有望明年上半年量產。

要知道,目前國際上導航定位芯片平均制程為40nm,國科微的22nm制程也就 意味著北斗導航芯片至少在工藝上領先全球平均水平兩代,包括美國的GPS。 這意味著什么呢?目前GPS在全球商用市場占比至少超過80%,這 意味著北斗導航有望憑借制程優勢把GPS在全球的市場份額搶過來。

可能會有人說,這和華為有什么關系呢?畢竟華為缺的可不是導航芯片。但是其實還真的有關系,請往下看。

我們都知道 ,華為目前最缺的是手機芯片,但是事實上美國對于華為的芯片封鎖卻不僅僅是手機芯片,還包括AI人工智能芯片、5G基站芯片等一系列芯片。對于華為而言,手機業務雖然重要,但絕對不是不可或缺的業務。

前段時間臺 積電就曾另辟蹊徑,希望通過美國半導體協會將非5G基站芯片以外的手機、AI人工智能等芯片列入標準產品,如此一來就可以不受禁令限制繼續為華為代工芯片。 只是該項申請一直沒有被通過。

那么華為真正重要的業務是什么呢?當然是通信業務,所以基站芯片對于華為而言是絕對不可以缺少的東西。

其次則是其他商用芯片業務,比如前面說過的AI智能芯片。 如果說通信業務是華為的根基所在,那么其他商用芯片業務代表的就是華為的未來,尤其是在5G時代到來的關鍵時刻。

就拿此次北斗突破的28nm導航芯片來說,就屬于其他商用芯片的一種,對華為生態系統的幫助非常之大。

我們都知道隨著5G的到來,華為開始全面布局,也進入了自動駕駛領域,但是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有了高精度地圖,才可以開展自動駕駛相關業務的研發。而 華為是我國第20家擁有高精地圖測繪資質的企業(華為于去年7月份才正式獲得),并且還是更高等級的甲級測繪資質。

北斗導航這個時候突破,那么 可以說華為在這一塊的業務基本上是穩了,至少芯片斷供的問題是完全不用擔心了,并且可能還處于領先優勢。

當然, 北斗導航芯片突破的意義遠不止于此,雖然這一次只是導航芯片工藝的突破,但是在目前國產芯片整體還停留在90nm的情況下,28nm芯片的量產足以振奮人心。

這也說明一點, 芯片制造雖然很難,但是還不至于那么難,導航芯片能夠突破到22nm,那么其他芯片自然也是可以的。 華為加油,中國半導體產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