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地質災害治理乙級資質需要什么條件?

1、此外,申請者還需具備獨立法人資格、健全的質量安全體系,且外聘人員比例不得高于10%。甲級單位可承攬大、中、小型項目,乙級和丙級則分別對應中、小型項目。

微信號: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2、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單位資質,需滿足以下條件: 具有獨立法人資格; 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包括地質、巖土工程、工程測量等方面的技術人員; 擁有符合標準的辦公場所和設備設施; 有良好的財務狀況和信用記錄; 近三年內有相應的工程業績。

3、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五十名,其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三十名且具備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于十名;近三年內獨立承擔過五項以上中型地質災害勘查項目,有優良的工作業績;具有與承擔大型地質災害勘查項目相適應的鉆探、物探、測量、測試、計算機等設備。

4、二)乙級資質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30名,其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15名且具備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于5名;近3年內獨立承擔過5項以上小型地質災害勘查項目,有良好的工作業績;具有與承擔中型地質災害勘查項目相適應的鉆探、物探、測量、測試、計算機等設備。

5、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資質分為:甲級、乙級兩個等級,首次辦理需從乙級開始申報,資質有效期5年。

地災設計資質怎么辦理

地質災害防治單位資質的類別包括地質災害評估勘查設計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資質自然資源部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單位甲級資質的審批和監督管理。省級人民 ***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單位乙級資質的審批和監督管理。

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10名,其中巖土工程設計、結構設計、工程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5名且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于3名;具有與承擔小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相適應的設計、測試、制圖與文檔整理設備。

地質災害防治有關資質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乙、丙級資質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甲、乙、丙級資質。甲級資質的審批由國土資源部負責辦理,乙、丙級資質的審批由省國土資源廳負責辦理。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從事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工作!這方面單位比較多,具體可以咨詢當地國土部門。

具有與承擔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相適應的設計、測試、制圖與文檔整理設備。

關于地災的專業?

1、《普通地質》、《構造地質》、《旅游地質》、《工程力學》、《固體力學》、《測量技術》、《災害地質》、《地災勘察技術》、《地災防治技術》、《水文地質》 部分高校按以下專業方向培養:旅游地質。

2、中國地質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簡稱CUG)是中國著名的地質類高等學府,其地質工程專業在地質災害防治領域有著深厚的研究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3、專業介紹 本專業主要培養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就業前景畢業后擔任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員,2年后可評助理工程師,6年后可評工程師,12年后可評高級工程師。

地災設計資質辦理需要哪些條件呢?

1、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10名,其中巖土工程設計、結構設計、工程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5名且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于3名;具有與承擔小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相適應的設計、測試、制圖與文檔整理設備。

2、申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資質的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30人,其中高級、中級技術職稱人員總數不少于20人,高級技術職稱人員不少于10人。

3、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30名,其中巖土工程設計、結構設計、工程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15名且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少于8名;近3年內承擔過5項以上中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任務,有優良的工作業績;具有與承擔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相適應的設計、測試、制圖與文檔整理設備。

地災行業企業轉型需要發展什么資質

具有與承擔中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適應的施工機械、測量、測試與質量檢測設備。(三)丙級資質 巖土工程、工程地質、工程測量、工程預算專業技術人員和項目經理、施工員、安全員、質檢員等管理人員總數不少于20名;具有與承擔小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適應的施工機械、測量、測試與質量檢測設備。

僅僅一年后的1997年12月25日,公司的資質得到了顯著提升,晉升為甲級。隨后,在1999年9月8日,公司經過評估,被核定為乙級資質。進入2001年3月13日,重慶林鷗監理咨詢有限公司實現了臨甲階段的突破。同年,公司經歷了一次重要的戰略轉型,與重慶中建建設監理有限公司合并,進一步壯大了實力。

支持技術先進企業獲取動車組五級修、川藏線機車和貨車廠修維修資質。發展集無人機智能巡檢系統、衛星精密高程精測系統、智能化在線檢測監測系統、線路障礙自動監測報警系統等為一體的運營管理系統。

建立從事客運和危險品運輸的企業、運輸工具、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評估體系。構建交通運輸應急體系。